
贏球的唯一秘訣,就是盡量使對手感到難受。陶菲克(印度尼西亞)
陶菲克(Taufik Hidayat)在世界羽壇中,是個特別的存在:世界排名遊走在十名至三十名之間,卻常常能在大賽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全世界唯一一位集奧運會、亞運會、世界錦標賽冠軍於一身的羽球選手。然而對於陶菲克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的,因為陶菲克本身極為特立獨行,棄賽、罷賽、賽前放話皆有之,很多人認為這並不是一位運動員值得被鼓勵的品行,且陶菲克狀況起伏很大,並沒有在世界羽球排名長時間佔據頂峰的位置,儘管如此,沒有人能否認,陶菲克在羽球這個領域中,的確是個天才。
1996年陶菲克被慧眼視中,從此進入國際羽壇,開始了他不凡的羽球生涯,1999年贏得亞洲青年錦標賽,印度尼西亞公開賽冠軍,同年,年僅17歲的陶菲克在全英公開賽中以黑馬的姿態一路殺到了1/2決賽,敗於丹麥名將蓋得手下(Peter Gade)獲得亞軍,但比賽過程異常的艱辛,直至戰到三局蓋得才以15-11、7-15、15-10拿下,從此陶菲克聲名大噪。
17歲就擁有羽球世界大賽的程度,那麼他還能進步多少?
隔年(2000年),陶菲克保持著相同的勢頭,拿下了印度尼西亞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的冠軍,接著在2001年至2003年的期間陶菲克的競技狀態起起伏伏,尤其是他與印尼羽協之間的衝突,更間接的導致陶菲克的競技狀態低下,有脾氣的陶菲克,甚至常以退賽作為籌碼要脅印尼羽協,這也是陶菲克最飽受批評的地方,儘管如此陶菲克總共拿下了2001年新加坡公開賽冠軍、2002、2003年印度尼西亞公開賽冠軍。
然而,這並不是他羽球競技能力頂峰的時刻。
對於所有羽球選手而言,奧運會羽球男單冠軍是夢寐以求的榮耀,2000年陶菲克在悉尼奧運會的結果是八強,隔四年,2004年雅典奧運陶菲克捲土重來,當時參加的奧運的世界名將頗多,陶菲克一路過關斬將,當時的對手有馬來西亞名將黃綜翰(Wong Choong Hann、2002中國羽毛球公開賽、2003台北羽球公開賽冠軍)、蓋得(Peter Gade、1999年全英公開賽冠軍、1998、2002、2004歐洲羽球錦標賽冠軍),泰國的波薩那(Boonsak P.)、韓國的孫升模(Shon Seung Mo)最後獲得冠軍,儘管雅典奧運被人認為是一個爆冷門的結果,但是也許我們該正視的是,到了關鍵的時刻,誰把握比賽的能力比較強?
從雅典奧運後,關於陶菲克把握比賽的能力,就變成了大家最津津樂道的話題,對於陶菲克而言,比賽的勝利與否,是不是他”想”或是”不想”的問題?

2006年至2007年期間陶菲克除了幾場大賽之外,並未有重大的斬獲,2007年迫於奧運會積分,開始”較活躍”的參加比賽,不過狀況還是像以前一樣起伏不定,2007年印度羽毛球公開賽輸給了上門踢館的鮑春來,痛失了衛冕印尼羽球公開賽七屆冠軍的機會(之前陶菲克已取得1999、2000、2002、2003、2004、2006年印尼公開賽的冠軍),而且因為與印尼羽協的衝突升高,陶菲克甚至放棄了07年的全英公開賽,唯一有所表現的,是在亞錦賽上,陶菲克力剋馬來西亞選手李宗偉(Lee Chong Wei,2004、2005、2006馬來西亞公開賽冠軍),以及中國選手陳宏(Chen Hong,2005全英公開賽冠軍,2005、2006中國羽球公開賽冠軍)。
陶菲克現在最常被問到的話題是,對於衛冕2008年北京奧運有沒有信心?
生性狂傲的他,難得一反往常,並沒有跨下口海,他是否真的沒有盤算?還是他真的畏懼林丹?像這樣的問題,恐怕要等2008年我們才有機會知道了。

關於陶菲克的技術特點實在是有很多值得大家討論,早期陶菲克的打法較為兇狠直接,尤其盛年時期陶菲克的突擊、殺球是相當銳利的,而且隱蔽性很夠,容易造成對手判斷失利,這種打法的代表作可以看雅典奧運冠軍站陶菲克對上孫升模的第二局,孫升模明顯的在接殺這個環節完全的吃鱉。而2005世界羽球錦標賽時是我個人認為陶菲克技術最為頂峰的時刻,此時他的網前搓球,跟後場突擊都接近完美,代表作是冠軍賽對上林丹,那時候林丹真的對陶菲克的網前球一點辦法都沒有,在風向不適應且網前失利的情況,林丹苦吞敗仗。
以2005年為分界點,陶菲克的打法開始有所改變,也許是因為腰傷的困擾,陶菲克開始少有後場的大力躍起突擊,比賽的節奏開始控制向緩慢,這是相當有趣的現象,陶菲克的比賽球速相較於其他選手間的對陣,是慢很多的,不過他卻加強了搓球、平抽擋、和反拍這三個環節,且更強調透過變速


陶菲克的脾氣雖然常常令人不敢恭維,但某種程度上,這的確是他很大的武器,尤其是比賽時喜怒不現於色,往往給對手照成很大的壓力,就像開頭那句銘言般,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不過他早就算計好對付你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